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十章 麻酱研究 (第2/2页)
顾秋先在里面答应一声:“知道了,这就来。” 不多时,顾秋先便趿着棉鞋,走出来了。 两个人坐在小小的餐桌边,顾秋先抄起筷子,吃了两口面,抬起头来看了看何若冰:“小何啊,吃饭啊,你怎么不吃啊?再放就凉了。” 何若冰也拿起筷子,挑了几根面条,终于忍不住问道:“长官,你总是吃芝麻酱,不会腻吗?” 顾秋先把头一摇,脸上略显诧异:“不会啊,怎么会腻,多好吃的东西。我刚刚发现了一种吃法,芝麻酱和花生酱混在一起,比单纯的芝麻酱要香,而且也感觉更滑,口感比原来要好,况且花生酱还比芝麻酱便宜,两个掺在一起吃,省菜金。” 顾秋先扳着手指就是一番数说,把花生芝麻酱的优点细细地讲,又说一瓶混合的酱料可以省几分钱。 顾秋先虽然不像军队中许多人那样,对后勤工作抱有轻视的观点——解放军的部队里,确实有那么一些人,以为“能打能冲的当指挥官,能写会道的当政治官,什么也不会的当粮食官”,顾秋先可是很看重后勤,毕竟没有后勤打不成仗,饿都要饿垮了,一支队伍的崩溃,往往并不是完全因为对面的敌军多么强大,缺乏给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——不过他对后勤,却也有一种含蓄的俯视态度,以为后勤再怎样重要,毕竟是为战争服务的,为第一线的部队服务。 只是即使如此,顾秋先也是一个精明的财务官,能写会算,从前战争期间,时间那么紧张,他还在日记里记录财务情况,如今中国安定下来,他更有时间记账,专门买了个笔记本当做账本,上面用铅笔画了一个一个格子,写字换钢笔,一行行记下每个月的津贴费用和个人开支数目。 有时候何若冰看着他,夜晚在台灯下面戴着眼镜,仔仔细细地在本子上一笔一笔地写字,今天用了多少钱,做什么用途,那个认真哦,总觉得很有趣,忍不住想笑,有时候便劝:“长官,已经过了九点半,还是休息吧,每个月不过这么一点钱,有什么可记的呢?” 何若冰虽然是个细致的人,花钱也不会大手大脚,但是他从来不记账,他是以为没什么可记的,不能解决什么问题,反而耗费时间精力,若是担心财务,平时手指缝紧一点,少花一些钱也就是了。 这种时候,顾秋先便抬起头来,语重心长地和他说:“若冰啊,要学会过日子,年纪轻轻,钱财上要精细,趁年轻就要积攒下来,否则老来受困窘,很难过的。” 何若冰望着他,不由自主脑海中便浮现出了父亲的形象,当年父亲过世,自己年纪还小,并没有太深印象,只是后来听母亲谈起,父亲从前如何如何,两个人一起在灯下算账,母亲本来是颇有才女风范,很是超脱的,对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不很耐烦,但是婚后难免要担当起妻子的责任,计算金钱开支,好在父亲也能帮忙,并没有全丢给母亲,两个人共同整理账目,家庭账本清清楚楚,没有出现亏空。 玉莲嫂对此的评价是:“偏是这样好的,便过不长,那些冤家对头反而几十年缠着,甩都甩不脱的。” 顾秋先此时在这里算麻酱帐,说着说着,忽然间抬头一瞧,恍然醒悟:“小何啊,总是吃芝麻酱,可能难免有点烦了,明天让玉莲嫂烧点别的来吃吃。” 顾秋先也知道,自己吃东西简单到单调,何若冰虽然不很讲究饮食,但想来也有点受不了。 何若冰笑了一笑,点头答应,终于可以换一换口味了。 顾秋先继续吃面,吃了几口之后,蓦地想起一件事,问道:“小何,母亲来信了是吧?” 何若冰点头:“是啊,今天上午刚接到的。” 军队的邮政系统,春节都不放假的,照常转运信件。 当初西南战役结束,何若冰就往家里写了第一封信,两个月后得到了母亲秦茵的回信,母子二人自从一九四七年之后,再没有通过信,一直到了五零年的年初,三年了,何若冰才写了这一封家书,可想而知秦茵寄来的信可得有多厚。 顾秋先又问:“信上都说了些什么?” 顾秋先是真没把自己当外人,三年了,与何若冰的关系已经稳定,在他看来,何若冰的家信,也就是他的家信,反正也没有什么别的人给他写这种私人信件,家乡亲人早就没了,妻子离异,女儿还小,都不通音讯,所以如今除了何若冰的家信,他还有什么呢? 何若冰也是类似的想法,顾秋先已经是自己的爱人,也是亲人,所以母亲的来信也不瞒他,这半年来往往自己看过了信之后,便拿给顾秋先来看。 此时何若冰笑着说:“倒是没说什么别的,就是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家里去看看?” 顾秋先:……这个问题还真难答啊,按说如今全国都已经解放了,是很可以回乡探亲的,许多干部都请假回家去看望,但是成都这边还不行,剿匪还在打着,大凉山那些地方依然不很安定,自己不能走,身边的秘书也就不能动,所以何若冰一直到现在,都并没有回苏州去见过母亲。 这件事想一想,确实也够为难,可是暂时也没办法,于是顾秋先只能说:“等一等吧,将来有机会,一定会回去的,到那时我也陪你一起去家里看看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