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章 洋人姓氏及其她 (第2/2页)
顾秋先眼里浮动了片刻,顾秋先终于慢慢地说:“你是东吴大学毕业?” 何若冰应了一声:“是,长官。” “学的什么?” “化学。” “我刚才听了,你的英文不错。” “东吴大学是教会学校,注重英文课程。” 顾秋先点了点头,又问:“有参加过三青团吗?” 三民主义青年团,正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对位组织,国统区许多年轻人都参加了这个团体,尤其是在抗战的时候,相当有号召力,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、知识青年纷纷加入。 顾秋先听说了,为了欺骗广大青年,笼络人心,三青团确实也做了一些工作,比如安置流亡青年和学生,组织慰问前线,办一些福利事业,让这些没有什么根基的年轻人,在战争那样严酷的环境之中也能过得去,所以三青团的名声一时间还是不错,中华民国的青年节三月二十九号,就是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,既然何若冰是一个如此关心国家的人,那么他参加了三青团也并不意外,在共产党这边,这当然是历史的黑点,不过顾秋先以为,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,有谁是从娘胎里就找对了革命进步的路子呢? 何若冰摇了摇头:“没有。” 顾秋先微微地有些出乎意料:“哦?为什么你没有参加呢?国统区那边,不是很多人都加入了吗?” 何若冰道:“我从小读教会学校,曾经想过是否要加入教会。” 顾秋先于是“原来如此”。 “看来也是没有信教的了,那是为什么呢?” “因为我后来读了一篇文章,《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》,对基督教就有了新的想法。” 顾秋先点了点头,不是三青团也不是基督教,看来这个人还行,还有救的。 于是顾秋先振作了精神,望着何若冰,带着似有若无的可惋惜情绪,说道:“你这样的人,为什么要让你上战场呢?” 真是太浪费了,学化学,英文好,读的东西都是别人没听过的,《西行漫记》自己是知道,埃德加?斯诺嘛,就是他写了这本书,自己在延安抗大读书的时候,听过这个人的名字,他的那本写红军写苏区的书,听说在外国人当中挺有名的,为红军大大地做了宣传,其实埃德加本人没有来过延安,后来真正到了延安的是他的老婆,名字忘了,另外还有什么史沫特莱。 就是这本书,顾秋先没有读过,也不想读,不过何若冰读了,毕竟知识青年嘛,爱读这样的书,来延安的许多青年学生,都看过这本书。 不过另外的一篇,说为什么不进教会的那个,自己就真的没听过,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,本来有点好奇想要问问,但是又觉得这件事不重要,也便没有问,不过能够把何若冰这个人说动,写文章的那个人显然不是一般的人,何若冰这个家伙,自己已经发现,很难讲话,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得动的。 面对顾秋先这样的“垂爱”,何若冰坦然说道:“值此危急之时,也难以顾及那么多。” 顾秋先瞬间领悟,“值此党国危急之际”啊,何若冰的经历,自己也晓得一些,他是在四五年六月加入的国军,何若冰刚刚参军,抗战就结束了,可以说他赶上了抗日战争的尾巴,没有与日本人在战场上见面,正在训练的时候,仗打完了,之后老蒋就驱赶着这些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,来打共产党,对于蒋介石而言,也确实是“党国危急”了。 既然话题说到这里,顾秋先抓住机会,就楔住这个缺口,继续往下说:“你以为这是内战,倒也不能说完全就不对,不过在这场战争之中,双方的责任是不可相提并论的,并不是共产党要发动战争,而是蒋介石要打内战,他撕毁了《双十协定》,向解放区发动进攻……蒋介石从来不在意中华民族的未来,他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力,‘攘外必先安内’,打共产党比打日本人要热心得多……” 虽然抗战已经结束,然而顾秋先老账新账一起算,和蒋介石没完,老蒋几十年坚决反共,然而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救中国,就比如自己,只有跟着共产党干,才有出路。 等他说完了这一通,何若冰开口道:“顾长官,我现在以为,高深的政治理论对于俗世的人生,实在太过遥远,我宁可握住眼前可信切实的东西,如今对于我而言,最为可以相信的,就是平凡的日常,我想要回到故乡去,希望顾长官能够准许我的这个请求。” 顾秋先:合着我方才那一番话都是白说了,我长到四十一岁的年纪,从没有和人这么认真地谈过心,推心置腹,一番苦心啊,你都当耳旁风。 于是顾秋先站起身来,道:“回头我和政委说说,让他找几本马列主义的书,你有空好好读读。” 我是说不了你了,让马克思列宁教育你吧,你在这里也不是一天到晚总是教识字,空闲的时候读书去吧。 而这一类的书,顾秋先虽然也有几本,但是不像政委的书箱那么丰富,萧子静那可真的是,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丰富,书也不少呢,但凡有空就是看书,什么辩证法之类,从他那里找书给何若冰,应该能行,自己回头见了萧子静,就要和他说这件事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