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飞燕_番外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番外 (第2/2页)

十载,旁的人不晓得他二十光景的面貌,他自己还能不晓得么,除了肤色白皙之外简直一模一样,当日初见,真亏得那份定力才没得当众失态。

    话说回来,要想改变一个人的面容到如此相像的地步,岂非天工?王安石本就不信世间有这等奇技,如此一来倒也没什么失望的,手指绕过下颌顺着脖颈下滑,开始上手扒新荆的外衣。

    他一直有一个不可为外人道的大胆猜测,无他,仅仅来源于相辩时心有灵犀辩到一处又齐齐收声,来源于冥冥中若有若无的一丝牵扯,叫他在变法奔忙的途中也不免驻足思索起天道、时光、宇宙和鬼神。

    若要说什么地方最能辨别真伪,自然是连自己都险些不知道的地方。王安石肩胛上有一粒红痣,麦粒那么大,还是吴氏偶然说起他才知道,此时正予了他方便,于是抽开系带扯散新荆的外衣。靛蓝外袍散开衬了中衣雪白,昏睡中的青年因着些许凉意微微皱眉,王安石把人面对面安靠在自己身上,一手揽着腰不让他滑下,一手毫不留情地沿着后颈将新荆从洁白的茧中剥出。微凉的指尖划过温热的皮肤,王安石心念一颤,陌生且奇异的震撼令他无意识在其上反复流连,等他意识到时不由得瞪圆了眼,顿住了手。他甚至感觉自己的背上也被指尖轻刮,无端瘙痒起来。

    心神摇曳。

    呼出一口气,再往下,峥嵘的蝴蝶骨也摸到了形迹,一粒微小的凸起触及指尖,扎眼的那一粒鲜红——像细细的针尖,刺进眼,王安石小小地战栗一下,急促地抽了一口气,闭上眼,眼睫还在克制地颤动。

    不能说意外,也不能说毫无波澜,就像是一个只有你一个人揣度了千百遍的可能在细致的研究、反复的推测之后终于由自己亲手揭开谜底,那种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和百分之一的变数奇异地在手中捏作一团,命途所致,终是来临的感觉。

    是大石落地,是涟漪层起,是千丝万缕,是勾连不清,是悸动不知其所起,是因缘咫尺也更过千年。

    我与我,王安石咀嚼着,我与我。

    他下意识地将新荆划作自己的半身,比兄弟间的羁绊更加理所应当,比君臣间的理想更牢不可破,比这普天之下任何人都要坚定他们要走的路,他们就该是——王安石顿住了,不,不。

    洗去尘俗,重入轮回,再得一生,看过不同的风景成为不同的人,我与我,终不是我。

    世间不会有两个王安石,新荆也实在不必作王安石,他不能拘泥于王安石,他还有更辽阔更广袤的天空等待他去探索,而王安石,声名所累,庶务烦身,只求能为变法耗尽骨血,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是谁都好,好过是王安石。

    新荆不能是王安石。

    王安石忽然很想叹气,他可能永远也无法看到新荆看过的风景,新荆那些恣肆的、殆天授般的奇思妙想从纸间腾越而出,总让他觉得荒诞不经却又无数次随着他颠三倒四的醉话胡思乱想,熙宁、靖康、万历,亦或者是……共和。或许新荆是站在山顶不被浮云遮蔽双眼的人,而王安石只能当举目远望不得而憾然吟诵那首诗的人。

    你呀你,我呀我。

    怀中的热意guntang,青春正好的年轻人依旧沉眠,垂落的手不小心勾住了王安石的腰带,并不撒开,反而缠着布带绕在指间,喃喃自语。

    “变……变法,我他娘的就要变……”

    “该死的老野狐……让你不听我……”

    王安石听得又好气又好笑,掰过他的脸轻不重地拍了两下,骂了句小兔崽子,只不防那一下新荆毫无征兆地落下泪来。

    他呜呜出声:“元泽……”

    他的泪水只有眼角沁出的一点,还没洇在衣物上就已干涸,含糊吐露的字样在唇齿间滚过几滚,混杂了太多叹息。

    王安石浑身一颤:“元泽怎么了?”

    新荆缠着腰带的手陡然扯紧像勒在王安石心上,他沉默不语,就在王安石以为这个问题落入尘埃之时,像流云吹进风中。

    他轻轻说:“元泽先走了……”

    联想到新荆来后王雱又是戒酒又是晨跑,稍微有什么事新荆都紧张到不行的样子,王安石震悚过后默然长叹,约有泪意,良久,粗糙的手指拭过新荆的泪痕,低声道:“我要拜托你照顾元泽。”

    “你比我更适合照顾他,你也比我更珍惜他。想来如果有你的陪伴,元泽会很欢喜。”

    “雱儿求我不要这么早为他安排亲事,这是你造的孽……你和我都无法拒绝元泽,不是吗?”

    王雱固执起来就显露出那一脉相承的执拗。

    然而王雱是他和吴氏的长子,懂事乖巧,还是幼童时就懂得爱护父母,难免溺爱,又聪颖朗秀,自小事事都能做到最好,在同龄人中格外突出,出类拔萃得叫人不得不心生欢喜。王安石每次面对儿子都自觉气势软下三分,无论是财货还是什么,一向是不怎么能拒绝王雱的请求,这回甚至到了伏地涕下的地步……王安石第一次感到来自儿子的压力。

    闲来读《晋书》,尝以王导王悦父子之情自比。《世语》称“王长豫为人谨顺,事亲尽色养之孝”王雱也是如此纯孝;《晋书》载“导还台,及行,悦未尝不送至车后,又恒为母曹氏襞敛箱箧中物。悦亡后,导还台,自悦常所送处哭至台门,其母长封作箧,不忍复开。”读罢按卷不语,自思若是甫遭此难,或许挂印辞官、自逐南山也无法消此哀恸,变法之事更做了了,却不想今日竟真得知——曾逢此劫,真似个地裂天崩,江河逆流。

    昏昏间有了成算,喟然自语:这岂非饮鸩止渴?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