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美学导论教学进度历史 (第1/2页)
美学导论教学进度历史/吴菀菱 美学的意义、范围与本质 美学的原义 美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部门,它研究的对象,以反省“美”以及艺术的问题为主,在十八世纪包佳顿AlexanderBaumgarten,1714~1762,首先提出美学Aesthetics这个字。他提议以Aesthetics这个字来称呼研究感X认知的学问。 既然Aesthetic的原义是感X的认知学,已含了许多无法验证的直觉,这与讨论认知事物美不美没有必然关系,反而着重在艺术的哲学上,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就认为应该翻译成“直觉学”,迄今“美学”的名称仍被质疑、讨论甚至误用,但在尚未有更好的翻译名称之前仍将Aesthetic翻译成“美学”。 美学的研究范畴 美学的原义: 把美学当作哲学的一部份,认为美学与哲学的核心研究类似,如“本T论”包含美的原义“知识论”“辨证法”“道德说”“1UN1I学”类似,对“美”本身、“美感”、“审美”等范围进行探讨,以美学的原义为范畴来讨论,须对各家各派对美的定义及界定有深刻的看法,其中时空的观念要相当清楚,每位美学家在何时、何地说出美的原义为何,都有其意义存在,尤其在时间上更显的重要,希腊三哲或中古时代阿奎那斯为何会提出,我们现在难以认同的,这样美的看法都是有时代的考量的,另外美学的定义还有脉络派及孤立派的分别,这是以美与生活经验产生的关系来区别,美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是脉络派,与生活经验无关是孤立派,杜威的审美经验论及托尔斯泰的传达论是属於脉络派,贝尔的形式主义、克罗齐的直觉说是属於孤立派的美学原义说法。有人称康德“美的无目的说”是一种唯心的美学观,杜威的审美经验论是一种唯物的美学观这样的分法是从“本T论”的观点去划分美的原义。 美的材料: 针对美、艺术及艺术作品来进行讨论,材料形成之前,和材料形成之後的各种讨论。 我们现在直接针对美的材料来分析,可以三部分来划分, 艺术品产生之前的思维等过程,艺术品的创作,观众或艺评家的反应, 根据这三部份,我们可以再细分如图: 针对细分出来的范畴,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: 关於创作的思维问题: 此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,柏拉图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「神圣的疯狂」,近现代美学则有柯林悟的「表现说」,克罗齐的「直觉说」做过相关的讨论。但毕竟人的心理状态就已很难界定清楚,更何况艺术家创作之先的想法,应该是更难清楚厘清分辨的。 艺术的起源: 席勒1759~1805认为艺术起源於游戏,用来消除人生的感X与形式冲动,“只有当人充份是人的时候,他才游戏;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,他也才完全是人”。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主张艺术起源於“模仿”,认为模仿是一种天X,人对於模仿总是能够感到快感,美学之父包佳顿,及泰尔特GabrielTarde,1843-1904认为模仿会几何传播,过程中就是一种创造发明,传播的内容必是会互相影响而创新。 针对艺术品本身的研究: 以现代西方“实证主义”的观点,艺术品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中国学者更提出研究要充份占有材料的说法,更说明针对艺术只谈艺术是务实而客观的想法,黑格尔着作《美学》中对各项艺术品,如建筑雕塑、音乐等都给予详细的解说定义,西方现象学的学者认为研究要“回到事物的本身”,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呈现的过程,透过人的存在,其他事物才得以显现。同样的研究艺术应该回到艺术品本身。近代学者如贡布里希更深入的针对艺术品本身,去研究并发现图式的原理。 审美经验: 观众观看作品,或艺术家本身再一次的观看自己的作品时,所产生的审美经验,这种经验的学说有布洛的“心理距离”说,立普斯的“移情说”等。 审美的态度: 指在面对欣赏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态度,西方美学的说法有“移情说”、“心距说”、“无目的说”“审美经验论”…等等,中国更有“心斋”“坐忘”“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”程颢《秋月偶成二首》…等等,各家各派的说法留待厘清。 艺术品的监赏与评价: 品评分析何为高何为下,就像中国画家谢赫“六法”讲究“气韵生动”“古法用笔”,以此来评监艺术品的好坏。艺术评价本身就有主观X,会出现评价不一致的现象,这是可以接受的,因为了解艺术品,评监艺术品是有「配称原则」的,有人觉的红sE好,有人觉的不好,有人喜欢吃粥,有人则不喜欢,有人觉的下雨天浪漫,有人却觉的心烦,有人喜欢听古典乐,有人却不喜欢,这是配称原则,因此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深刻的了解艺术品,这时就需要对艺术给予评价。有美学家认为,评价作品要了解作者要作什麽、他完成了没有、作品是否有作出来的价值,用以评监艺术品。 艺术的社会功能: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