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纬60度的失眠:我配合_演讲台上的陌生人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演讲台上的陌生人 (第1/2页)

    秋意渐浓,KTH校园里的常春藤开始由绿转红。知宁的硕士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,被密密麻麻的课程、实验和报告填满。她和Viktor之间,似乎又回到了最初那种互不打扰的邻居状态,只是那份疏离之中,多了一些不易察觉的默契。他们依然会在走廊上、校园里偶遇,但眼神交会时,不再是全然的漠视或尴尬,而是一种淡淡的、心照不宣的平静。

    知宁依旧不喜欢他的中文,但那份厌恶感,在知道了「思远」这个名字背後的故事後,已经被一种复杂的怜悯所取代。她只是觉得,他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外壳的寄居蟹,那口流利的中文,就是他不合身的壳。

    一天下午,系上的公告栏贴出了一张学术研讨会的海报。主题是关於「数位人文学:当代AI技术在古代文本研究中的应用」。知宁对这个主题感到好奇,AI和古代文本?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,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
    更让她惊讶的是,主讲人名单的第二位,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:「Dr.ViktorS?derberg,PostdoctoralResearcher,KTHRoyalInstituteofTeology」。

    那一刻,知宁的大脑一片空白。Dr.S?derberg?博士後研究员?原来……他不是学生?这也解释了为什麽那天他在服务中心办理的那张卡,和她的学生证如此相似。

    她怔怔地看着海报上那个陌生的头衔,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对这个住在走廊尽头的邻居,几乎一无所知。她只见过他颓废、悲伤、沉默的样子,却从未将他和「博士」、「学者」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。

    研讨会那天,知宁抱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,提前十分钟走进了那间阶梯教室。教室里几乎坐满了,大多是人文与电脑科学系的学生和教授。她找了一个後排不起眼的角落坐下。

    当主持人念出「Dr.ViktorS?derberg」时,知宁的心跳莫名地加速了。

    Viktor从前排从容地走上演讲台。他和平时的样子,判若两人。

    他没有穿那件洗旧的灰sE连帽衫,而是换上了一件深蓝sE的衬衫和合身的卡其K。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,脸也刮得乾乾净净,那副平时被他用来隔绝世界的黑框眼镜,此刻架在鼻梁上,让他那双蓝sE的眼眸,显得深邃而睿智。

    他站在那里,整个人都像在发光。之前那种Y郁颓唐的气息消失得无影无踪,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沉静的、属於学者的自信与风采。

    他开始演讲,全程使用流利的英文。他的声音不再是平日那种懒散低沉的调子,而是变得清晰、有力,充满了逻辑X。他讲解着如何运用机器学习模型,去分析古代北欧卢恩符文的演变规律;如何透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b对不同版本的《诗经》抄本中的细微差异。

    知宁完全听不懂那些深奥的理论,但她被他那种沉浸在自己热Ai领域里的状态,深深地x1引了。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她一片吐司来拯救的、情感上的遇难者,而是一个在他自己的王国里,闪闪发光的君王。

    演讲过程中,他会不经意地使用中文来举例。当他清晰地在萤幕上打出「风、雅、颂」三个汉字,并用标准的中文发音解释它们在《诗经》中的不同含义时,知宁第一次,没有感到任何排斥或厌恶。

    因为此刻,他说的中文,不再是属於另一个nV人的、带着情感包袱的语言。而是属於他自己,属於「Dr.ViktorS?derberg」这位学者,一种纯粹的、用来传递知识的学术工具。

    演讲结束,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Viktor谦逊地向听众点头致意,然後开始回答提问。他与提问的教授们自如地交流,思维敏捷,引经据典,展现出与他年龄不符的深厚学术底蕴。

    知宁静静地坐在角落,像一个发现了宝藏的秘密闯入者。

    她看着台上那个耀眼的、陌生的Viktor,再回想起那个在深夜里发出痛苦低吼的、住在走廊尽头的邻居。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,在她脑中缓慢地重叠、融合。

    她忽然明白,每个人,都像一颗行星,有着光明的、面向太yAn的一面,也有着寒冷的、不为人知的背面。

    而她,或许是这间教室里,唯一一个,同时窥见过他两面的人。

    陷入某种暧昧情绪初期的人,那种不自觉的、将自己「特殊化」的微妙心理。她当然不会是「唯一一个」。他的挚友、家人,甚至那位分手八年的前nV友,都看过他更完整的面向。但对知宁来说,在那一刻,她的主观世界里,她确实产生了那种「只有我看见了」的错觉。这种错觉是她情感天秤开始倾斜的最初表现。

    Fika之後

    研讨会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,在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